嘉明湖,六、七千年前冰斗湖畔的思考
Dialogue 2

嘉明湖,六、七千年前冰斗湖畔的思考

與談人:詹偉雄、李取中、莊志維、洪鈺堂、吳孝儒、陳瑞淩、鄭宜昀

在嘉明湖畔,一座六、七千前地球冰河時期結束後成形的冰斗湖旁邊,此行計畫參與者們談起三天以來的自己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切身感受。

詹偉雄
文化社會學研究者
人是身體反射的動物

這次是有任務在身參與了 Raw Trip 臺東採集計畫。我沿路在想,想辦法讓你們有些感覺,同時我行走在裡面我身體也會有一些感覺。

我先講自己的感覺,這陣子都在爬山,這次是我最沒有在爬山的感覺。我大部分的印象就是都在吃東西喝東西。當然一方面這趟行程天氣非常好,也沒有為我的身體帶來什麼磨難。已經其實滿適應高山的生活,高差對我沒有適應問題。這個路徑是台灣登山路線中相對容易走的路徑,假如天氣很好的話就是很棒的郊遊式的行程。
我自己對比最近幾次爬山自己身體上的變化,六天前我走在玉山南峰稜線上,路就很難走了,玉山圓柏就是卡在路中央,因為再之前我走過南二段跟馬博橫斷,身體大概已經學會料理這些的技巧,同行的德政覺得我很敏捷地就通過一些地形。我自己並不是那麼清楚。這趟我覺得自己腿跟臀部跟一年前有很大的改變。年初的時候,跟敏佳、戴子、格子一起去爬雪山南麓,那時的身體感跟現在有些差別。

第二個部分。把你們帶來這裡其實就是希望你們身體承受一些磨難,磨難才會讓你知道事情。你覺得凍你才會感覺到冷到底是什麼意思,覺得喘不過氣來才知道高度是怎麼回事,這樣你的身體才會慢慢打開來,身體才會開始去知道你外面的世界。回到城市的時候,你的身體比較有能力把城市原本很習慣的事物,看到的風景、聽到的聲音、遭遇到的人,把它「去熟悉化」。本來你已經很熟悉了,公事公辦地料理,你對它不會有什麼感覺。可是你現在身體的感官打開了,去熟悉化可以在你原本認為很熟悉的東西的各式線索裡面,找到讓你覺得很新鮮的新的線索。
你有一種能力把情境再陌生化,創作的時候你必須要把它還原到一種你第一次認識它的狀態,你們來山上,身體打開的時候也有助於幫助這個能力的誕生。
所以我就想說要讓你們都不要停,意思是說,要讓身體接近到那個臨界點,你自己就會找到一種在不停的狀態下你跟那個自然結合的那個韻律,我是想讓你們嘗試到這個。

明天下山時是下坡,下坡的時候得用心的去想怎麼過那個地形,階梯要下去的時候是怎麼下法,你要讓身體慢慢,慢慢打開,使用你身上各種的肌肉,在打開的過程裡面你自己知道這些事情的時候,身體會有一種飽滿興奮充足的感覺,這是以前我爬山的那種體驗。想說能否也把這種創造性也創造給你們。
嘉明湖各自會有感覺,大部分是天使的眼淚,講各種故事,齊柏林的故事。對於一個現象學者來說,這些都不是知識,那些你都要把它以括號懸擱起來,比如說,你要把它從思維庫吊起來,讓自己的身體進去,你感受出來,你可以跟吊著的東西比對,最終形成你的Final Knowledge。來嘉明湖就是這樣的體驗,你自己的感覺是什麼,你跟它遭遇與撞擊之下會是什麼,這個人生經驗通常會很有趣,你最終你會慢慢變成行動的主體,而不只是流傳、承載那些知識的客體。
做設計師就是將「主題性的力量」要怎麼樣把它做出來。
接下來大家往三叉山出發,此行的第二座百岳。

李取中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這一趟沿途的風光與天氣的關係,整個走起來非常地舒服。前一兩天感覺節奏比較不對。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從向陽山屋一路上來都還沒看到箭竹,然後再往上大概三千公尺左右,箭竹林感覺比較多了,那時候感覺好像碰到老朋友。箭竹林其實在登山的時候很令人印象深刻,讓我想起第一次登山,在OO蓮峰都在箭竹林裡面。那一趟是我的第一次登山,跟這一次登山對箭竹林的感受很不一樣。

因為你們都是第一次走,覺得你們非常幸運又見到最好的天氣。我第一次登山老實說印象沒有那麼深刻,只是覺得我不斷地在走路,爬上爬下,可能到一個點豁然開朗之後可以看到一些東西,但這次沿途都是非常開闊的,所以我覺得整個心境上的感受很不一樣。

另外一部分是,要來嘉明湖前做點功課,講那個冰斗湖的形成過程,剛上來的時候不是有一個坡度嗎?會想要去想像說,以前如果這整個都是冰川在流動的時候,那個冰它是怎麼去走的,然後到這邊,那邊是算是它的出口,到這邊,我自己隱約覺得應該是那個凹陷的地方,感覺是這邊衝過去之後然後從哪邊下去,然後這邊形成一個凹槽。融化之後就形成(現在的樣子)。覺得好像滿奇妙的。如果有人能描繪出來或許對以後大家在登山的過程對山的形成、地形地貌有更近一步的瞭解。

(詹:新武呂溪是這邊主要的河川,上面如果有冰蛭石的話「應該」是朝向那邊去。像這種台灣有人在研究,衛城小莊他們有組裝一群文青跟地質學者去描繪。這公視的節目有這段,就是台灣誕生的過程。)

莊志維
裝置藝術創作者

在我爬得很痛苦的時候有個念頭:所有的設計師一定要來爬山後再去做設計。

要是下一次我遇到某個設計師跟我談山、談自然,我就會問他說,「你真的有爬過山嗎?」

我走得很後面,跟著嚮導天財走,他跟我講仔細看地方有一層霜,是因為前一天晚上很冷,然後下那個霜,把土的水氣硬撐起來,讓它形狀捲成一絲一絲,我有拍起來。然後我也問他,為什麼這邊的植被跟那邊不一樣?他就講了很多故事,這些很細節的東西在城市裡面是看不到的,可能要透過GOOGLE、圖片、網路資訊,我們以前在找資料都是這樣來找。如果真的某個設計師用了東西來做呈現,我真的要問他:你有親眼看過這些東西嗎?在剛剛很痛苦的狀態之下,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個。

(詹問:你今天有很痛苦嗎?)

某一段,你們一直在加速,因為我一邊走一邊在抉擇,到底要趕快看到嘉明湖,還是我要跟著天財好好認識周邊的一切。但是我還是想,不行,我還是要認識我踩過的每一個地方,瞭解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地方,那個過程應該似乎才是我想去感受的部分,而不是嘉明湖這個湖。我昨天跟今天都跟著天財走,看他擺石頭,問他這邊為什麼多了一個跟昨天不一樣的東西。他就從二葉松的故事開始講,松子把其他人的燒死啊,自己才能活下來,為了生存又長出什麼,重新再長成一片新的森林,然後從森林之後又遮住了太陽,殺死了下方的植物,講這個循環的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其實我一直跟著天財看周圍所有變化的一切。

大家都走同一條路下去嘉明湖,我想想覺得應該看看不同於別人的視角,所以我就很興奮的跑到對面去看,喔!看到因為太陽的反光,各種藍堆疊出不同藍的嘉明湖,而不是這一面單一的藍,因為水深的藍。那個藍,有點像是詹偉雄大哥昨天講的,有點看到海平面上的藍。

我發現從另外一邊看的藍,是很多顏色的藍。你再多走一個角度,那個藍會斜切湖面,會一半是藍一半是綠。然後再往那一邊走,藍又會消失,變成另外一種綠跑出來。所以環著這個空間去看這個湖它有很多表情變化在整個空間當中。所以我覺得待會兒大家可以走這一圈。

當有興奮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中間都不會累,剛剛走這一段用跑的,都不會累。因為我想要看到不同角度的藍,這樣跑跑跑,最後才出現從這個地方下來。大家待會可以去看一下。身體的感知很重要,身體會帶給你不同的想法,帶給你不同的視覺跟經驗。這個藍是在色票上看不到的。

洪鈺堂 (Rex)
導演

我覺得讓我想到一個我很喜歡的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他的作品都在一個建築裡面挖了一個方框看天空,就這樣子,可是你在作品裡看到的天空會覺得跟你看天空不一樣。在直島有一個他的作品,要進去看之前有一大段過程中都是黑的,他的意思是說要你先沉澱心境,然後再看到作品後感覺會不一樣。就像這一趟一樣。

假如說如果沒有前面的過程,你去看到雲海、山脈相連跟湖感覺會差很多。

比如說,在都市中看到星星,跟在這邊看到星星那感覺是完全不一樣。包含在這邊看到的很多景色你會發現那是「真正的你在看」。包含我們在這邊沒有辦法跟都市有聯絡了,感受自己的存在,透過這樣過程看到的景色都是非常地強烈。今天我在拍照的時候,都在想我一定要認真記下這一刻,包含上一次爬山也都是這樣。這個過程是一個沉澱,這是我的感覺。

吳孝儒 (Pili Wu)
產品設計師

這幾天的主題是:不要笑,城市人也可以爬上嘉明湖。這是一個勵志的故事。

我自己一開始剛看到這個湖的時候就覺得蠻感動的。但也同時覺得,當你看很久的時候它不過就是一個類似池塘的東西。這一切都是隨著過程而帶來的一種驚喜和期待,對我來說,假如沒有前面過程的話,我覺得看到這個湖不會有這麼明確的感覺。

剛剛嚮導普魯圖講他大學第一次來爬這個山的時候,因為下雪的天候來爬,看到湖就哭了。

我覺得詹偉雄大哥分享的東西都慢慢反映在過程之中。假如沒有前面路程的一些體驗和感受的話,再加上我自己身體狀態沒那麼好,所以剛剛看到湖的時候,我真的覺得有一種感動,覺得「真的Finally」。但隨後還有另外一座三叉山要爬也同時感覺有點緊張。

我今天過來時就已經在想回程的時候,那時特別痛苦,但對一些人來說這感覺是享受,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有跟天財一起爬一段,他感覺是跳來跳去的,然後過來疊個石頭等你一下,他有時會把鞋脫掉跑來跑去(對,他現在就脫鞋了),但這過程對我來說很辛苦。會很明確地瞭解到,爬山這件事情並不是這麼容易的,而且還需要很多經驗值,包括選擇路線和下來的走法,崎嶇的下坡我們可能要攀很久,但天財在一個瞬間就跳下去了,這是我感受非常深刻的。

我拍照的底片相機是27張,那是我要給女朋友的一個禮物。但我想說,怎麼拍都不可能會那麼感動。這是一個池塘,被侷限在框框裡面的構圖。但人的感官其實非常地廣闊,除了眼睛之外,包括我們現在有風吹日曬,有昨天晚上大哥講的身體哲學,這些感受很綜合。拍回去只能用嘴巴說然後給她看圖片,跟實際來這個地方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最深刻的體驗是過程,歌手蛋堡他有唱過一句歌詞:「過程是風景,結果是明信片。」風景跟明信片的差異是被解讀過的,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

陳瑞淩 (Lynn)
規劃員

我覺得從第一天到現在第三天,每天都會聽到明天好像會比昨天再難一些些,但是一步一步還是走到這邊,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其實滿有意義,以前對很多事情我會很小心謹慎,如果覺得做不到完美就不會輕易去嘗試,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再認識。也覺得未來如果出現更有挑戰的事情在前面,或許會更有勇氣去試試。

然後走到嘉明湖畔邊的感覺很奇妙,可能小時候沒有太多接觸戶外的經驗,這次覺得去接近湖水會給你一個很直接的快樂的感覺,這是在日常生活中、城市裡不太會出現的自足感覺。這一趟也的確慢慢建構起我對於台灣這個我生長的地方有更深刻的認識,很多不同的感覺產生,因為平常都在都市中生活,腦中的記憶或資料庫大概就是那樣,這一趟則有種拓展資料庫的感受。

鄭宜昀 (Irene)
規劃員

我覺得爬這一趟的時候,我自己一路上會對照之前經驗,一直想到過去爬過的一些地方,這個景讓我想到那個地方,這個景讓我想到爬過那個地方。

在行走的過程中會把過去行走的經驗分享給隊友。我就發現,其實我之前也是什麼都不懂,跟著前輩們帶著我走,跟我說怎樣的路比較好走。

昨天晚上睡不著,就一直想起林懷民的一句話:年輕時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這句話真的很對。每次旅程山跟風景真的很像,可是你跟的人不一樣,那一次的回憶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每次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台灣真的非常非常地美麗,我在出國前很少爬台灣的山,回來之後發現台灣的山真得很值得讓國外的人也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