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明湖山屋,一堂山中的哲學課
Dialogue 1

嘉明湖山屋,一堂山中的哲學課

錄音時間 2018-11-06 18:46
口述 詹偉雄

Raw Trip —— 臺東採集計畫成員們第二天登山行程自向陽山屋出發到達嘉明湖山屋,晚間在山屋裡,計畫策劃人之一詹偉雄為共同參與的創作者們進行了一堂山中哲學課,以下是全文紀錄。

西方知識界在 20 世紀發生蠻重大影響力的概念或思想。一個是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你很難說它是一部遊記或是一部小說,還是一篇哲學論文。書裡面講的一個核心的事情是,其實身體才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理性的來源。這很弔詭,一般來說我們身體是感性的、是動物的、是非常直覺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是理性的動物,可是尼采在 19 世紀末他在很多著作裡面提到這個概念,他特別強調就是在人的意念或是行動基礎上,身體得到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刺激的力量,這是要跟大家談的第一個。第二個是我們要談一下也深受尼采影響,在 20 世紀初期跟胡塞爾一起把現象學發揚光大,影響西方哲學重要的人物——海德格,他在《存有與時間》(Being and Time)這一本很難的書中提及的「此在」(Dasein),至少我覺得我還可以完整解釋他的概念。

人是身體反射的動物

身體是人行動時最主要的理性的來源,這是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面一直反覆強調,他透過這個主角不斷地在天涯海角流浪爬山,透過主角跟他遭遇的人,主角自己產生的反思、不斷地詰問自己。本來我以為腦袋裡面那個理性是我們人生的主人,可是當你在自然間來來去去流流浪浪之後,你會發覺說,其實你身體裡面住著一個更大的主人,那就是身體的感覺。你的身體感覺其實指揮著你的理性。尼采講過一句最著名的話:「你以為是你的理性造就了你,其實不是,是你的身體。」因為身體他不說他是你的主人,他直接表現了你, he performs you。

講來講去好像你是一個理性的動物,其實你完全是被身體所支配的一個生物。

尼采講這件事情對西方哲學家影響很大,他反駁了西方的笛卡爾以降,或說康德唯心論哲學以降,說我們人是思考的動物。尼采說,我們人是身體反射的動物。我想跟大家說,我們應該要透過我們的身體去知道、理解世界,每個人理解的世界可以不一樣,理性化會讓大家標準化,讓大家理解的世界變成一樣。

當然現代社會生活的基礎是理性,按部就班可以被預期就是理性,可是我們社會工作裡很大一部分裡面,特別是各位工作那一大部分靠的應該不是理性,是比較具有身體爆發力的事情,因為你身體知道的世界讓每個人才會不一樣,你在教室裡上課的世界、每一個人理解的世界會是一樣。大家上山來從開始走路,開始碰到樹,開始碰到動物,開始摔一跤,然後開始感受到高度的變化,或是感受到眼前的景物,它的隱沒,它的出現、閃現其實都很劇烈。其實每一個人的身體會有不同的感受。我那時候講說,你到了嘉明湖那一邊的話你們身體應該受到一些比較基礎運動量,身體會「被台灣稍稍地踩一下」。

你可以踩了一下之後,到那一刻,你看到湖邊,那是台灣的一個高山湖泊,你自己可以想想看你的身體到底知道了什麼。

創造詩意的連結

第二個,此在。此在是什麼意思呢?哲學上講它是屬於現象學。現象學關注的是,你身體理解的世界是什麼?現象學是深受尼采影響的,它也是在回應尼采對17、18、19世紀西方女性主義或次主義的反動,只是胡塞爾跟海德格他們還是用西方傳統的哲學思考方法在料理這些事。這個我們先不談。

海德格在一篇論文裡面提到「此在」這件事,論文的英文是《Poetic Dwelling》,詩意的棲居。中文裡面居住就是一種意思,可是在英文,像 living 也是居住,reside 也是居住,dwelling 也是居住,但是 dwelling 的意思比較不一樣,dwelling 在英文的原詞是你被某東西包圍著的那種居住。當然你也可以說 living 是你被房子包圍,但這個字也不太強調感性;dwelling 是很強調,比如說你 dwelling 在你母親的子宮裡面,你感受到那個氛圍。海德格講說poetic dwelling,是說人生其實都要尋找有一刻覺得你的身體跟環境產生的一種非常直觀式的奇妙的對應,他把它稱之為詩意的對應。就那一刻你會覺得自然接納了你、你變成自然的一個小孩,然後萬事萬物開始對你說些靈言靈語,掌握到當下的那一刻就是此在,在下一刻在前一刻都不會有那一刻的感受。

當然現象學在講「此在」的時候,希望你的人生與生活是不要 follow 在你一個不自覺的規則裡面,如果要掌握「此在」的話你時時刻刻就要動用你的身體、各種感官的細胞,或觸角去掌握那個外在世界的變化,你才能達到那一刻、自然跟你完成了一種詩意的連結。

現象學它強調的就是,假如你沒有動用到你的身體去察知那個世界,那個世界在你的腦袋裡面形成的印象是應該都用一個括弧去把它懸隔起來的,因為那可能是假的。即便它是真的,它都可能是假的。因為它對你沒有意義,它對你的存在感沒有連結。即便他在物理上是真的,實質上也是假的。

運用身體感受真實

這兩個概念講給你聽,第一個是告訴你身體其實在你的人生裡面應該扮演著主人的角色,只是你願不願意承認、願不願意去使用它,第二個是你的身體怎麼樣運用到你跟環境可以產生非常奇妙的連結。

當然海德格講詩意的棲居,他舉證的例子是一個德國18世紀的詩人叫荷爾德林寫的自然田園的詩。可是在現象學裡面,也不一定認為你只有在自然世界裡面你才能獲得詩意的棲居。所以,有非常多的建築師,像日本的建築師,他們在都市裡嘗試去安插 poetic dwelling,譬如安藤的建築、妹島的美術館,以及她在原宿表參道做的香奈兒賣場,他們都是運用這個方法在做。

我跟大家談到這是想說,你在嘉明湖的那一刻會有一些感受。大家花三分鐘的時間都不講話,三分鐘之後大家來講講自己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

我今天有跟立人(嚮導)講,我們在前面等你們爬上來的時候,我就想說我們要記錄嘛,那一刻我有聽到一種風聲,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那種感覺,風在你身邊湧動,可你是錄不下來,可是你的身體是聽到聲音的,那不是耳朵聽到的聲音,風在你週邊產生氣流,你的身體、耳朵、皮膚共同產生聽到的。我問立人有沒有聽到這種風聲,他說他也有,可是風聲我們用錄音器材錄不下來,但它又無比真實對不對?很弔詭的是現代世界裡,我們沒法拍下來、錄下來就不是真的。可是現象學一直告訴我們,這個才是真的。最終它會成為我們生活世界裡面,各式各樣行動的來源。各位做創作如果想做不一樣的東西,你不要去想說怎麼跟別人不一樣,重點是我怎麼樣表現我存在的感動,做出來自然就是不一樣。

表現感動你的設計

大家是台灣的設計師,就要表現台灣設計師的靈魂,這道理是什麼?台灣是一個空間、是一個政治實體,是一個生命的場所,到山裡來你看到台灣原生的植物,看到兩個大陸板塊衝撞所創造的土地山脈跟岩石,你看到亙古以來氣流在四季環繞這些山脈所形成特殊的天空景觀,我們傍晚看到的晚霞霞光也是這樣,都是台灣此地獨有的。你可以做出身為一個台灣小孩,土地真正感動過你的東西,你把它表現出來,就是很好的設計。

現在大家熟悉日本最好的設計師,都在表現他們的日本性,從深澤直人、妹島和世、佐藤大、佐藤可士和⋯⋯他們表現的都是這個。我看到青木淳設計的青森縣立美術館,他用所有的白磚瓦去構成立體性的建築,背後是青森的森林;青森一年到頭都在雪裡面,夏天去看這個建築沒那麼有味道,可是冬天你跨著雪原過去的時候,你就知道這是一個日本建築師創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