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W TRIP

臺東採集計畫

Raw Trip 參與團隊
詹偉雄 Wei Hsiung Chan - 文化社會學研究者

詹偉雄
Wei Hsiung Chan

Raw Trip 共同策劃人

1961年生,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文化社會學研究者。曾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風格的技術》等書。中年之後專心寫作登山旅行。

詹偉雄 Wei Hsiung Chan - 文化社會學研究者

李取中
Fines Lee

Raw Trip 共同策劃人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以「樂多新文創」獲得 2009 年網路金手指年度大獎。2010 年任 The Big Issue Taiwan 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2017 年創辦編集者新聞社,辦一份屬於新世代的報紙。四十五歲之後開始登山活動。

李取中 Fines Lee - Raw Trip 共同策劃人 / 週刊編集總編輯

莊志維
Chih Wei Chuang

參與創作者

裝置藝術創作者,1986年生於台中,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和交通大學建築所。擅長運用光和空間創造互動裝置,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曾受邀參加東亞當代藝術展、台灣美術雙年展、韓國平昌雙年展等。

莊志維 Chih Wei Chuang - 參與創作者 / 裝置藝術創作者、裝置微負責人

洪鈺堂
Rex Hon

參與創作者

導演、白輻射影像創意總監,關注視覺設計跨域結合的創意語言,擅長創意策略、動態影像與新媒體創意企劃,嘗試延伸設計與社會參與的觸角。曾獲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香港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設計獎項肯定。

洪鈺堂 Rex Hon - 參與創作者 / 導演、白輻射影像創意總監

吳孝儒
Pili Wu

參與創作者

在台灣32年的生活觀察者,期待設計的表現不僅在美學的包裝,是連結在地產業與日常生活的一種修辭工具。長期帶領團隊以「型隨在地 / form follows story」為座右銘,持續用行動實驗、落實至文化風格的脈絡之中。

鄭宜昀 Irene - Raw Trip 策劃團隊 / 規劃員

陳敏佳
Minjia Chen

Raw Trip 計畫攝影

平面、動態攝影師。曾擔任視丘攝影藝術學院講師,著有《屋頂上》攝影文集。近年在郊山中蓋了一座「男子漢工寮」進行生活實驗。

Raw Trip 策劃團隊
吳孝儒 Pili Wu - 參與創作者 / 產品設計師、PiliWu-Design負責人

陳瑞淩
Lynn Chen

一個標準的城市上班族人類,日常移動範圍包含住所、早餐店、公司、咖啡館、書店,心血來潮時會在古亭站周邊進行一小時的聽音樂漫步儀式。比起遇見鄰居,比較喜歡撞見街上的貓或狗。最近誤打誤撞爬了人生第一次百岳。

陳瑞淩 Lynn - Raw Trip 策劃團隊 / 規劃員

鄭宜昀
Irene Cheng

曾在英國打工度假時趁著地利之便獨自旅行歐洲各城。2015年被奧地利維也納沙發衝浪接待主人,帶著騎腳踏車上山,到森林裡採集野蒜,在瀑布旁攀岩,以及第一次的滑雪經驗,點燃了對戶外活動的熱情。

Raw Trip 團隊嚮導
陳敏佳 Minjia Chen - Raw Trip 計畫攝影 / 平面、動態攝影師

王晧瑜(普魯圖)

大學時參加登山社而開啟了在山上走跳的人生。現為秘密基地戶外工作室創辦人、戶外安全推廣協會理事長。

王晧瑜(普魯圖)

林才晸(天財)

重度低山症患者,為戶外指導員、山林引導員、生態野外與人文的調查員,自詡能成為生態學家,將自然的言語轉譯給人們去理解。

林才晸(天財)

賴立人

花蓮人。因為失戀而接觸登山,發現山有療癒的力量,從此愛上登山。曾因對裝備的衝動與熱愛而任職於戶外用品店,現職為高山嚮導、協作,活躍於各大山脈中。

  • 主辦
  • 承辦
  • 策劃統籌
  • 共同策劃
    詹偉雄李取中
  • 活動網站製作
  • Partner with

莊志維

裝置藝術創作者

Day 1

山裡的聲音

沿著蜿蜒的山徑緩慢前行,伴隨不斷加速地心跳,而那幾乎是可以聽到從身體裡冒出的聲音。城市的吵鬧聲響先消失了,手機的訊號最後也不見了,最後,噗通!噗通!噗通的聲音依然存在,而且頻率愈來愈急促和大聲。

在這種「漫遊」下的狀態,眼睛採集著路上不停改變的風景與地貌,似乎也無從判別,究竟是沿著海拔攀升,身體上開始產生的變化,還是對於這種未曾走入之地的興奮,攪雜在一起狀態。開始有些疲累感,心裡想著,不是才剛開始?那座網路圖片上如明鏡一樣的湖泊,存不存在?

海拔不斷地攀升,路途的風景隨著岩石形狀、森林植披,在蜿蜒露出的小山徑裡繼續改變,一團團攀附在大樹間的菘蘿,不再像是花市裡被馴服後的品種,更像是森林迷霧中棲息著的生物,張牙舞爪。野生山林裡的各種姿態,構築起了這個未知場所,整個人就沉醉在幽靜潮濕的氛圍裡,發現原來山裡的聲音是噗通!噗通!噗通的。

  • 12:51
  • 2,320 M
  • 23°14'51.7” N
    120°59'8.4” E
  • 15:56
  • 2,799 M
  • 23°15'26.6” N
    120°59'17.2” E
  • 15:56
  • 2,799 M
  • 23°15'26.6” N
    120°59'17.2” E
  • 16:15
  • 2,830 M
  • 23°15'44.2” N
    120°59'10.0” E
  • 19:23
  • 2,909 M
  • 23°15'45.6” N
    120°59'04.3” E

莊志維

裝置藝術創作者

Day 2

第一座百岳

從山屋走出來的早晨,陽光把整個山的霧氣吹散了,但空氣裡依然透著冷冽的味道,像是混雜著二葉松和泥土的潮氣。在海拔2,800公尺,從向陽山屋前往向陽山的路上,想起之前和鄰居分享即將要登上人生第一座百岳的興奮,拿出了透明的鹽錠含著,溫暖的氣味在口中慢慢地化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心裡不斷冒出各種登上山頂的奇怪的打算,要上衣脫掉站在山頂端的三角點拍照嗎?還是拉開旗子和夥伴們來個倒立大合照?而這些都在不斷變化的山徑裡慢慢被拋掉了;路不再是前一天平緩的幽幽小徑,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大的岩塊,「快,向陽山就在前面了!」夥伴說,我就用這樣連爬帶攀的起手式,一路飛奔兼跳躍到山頂。看著雲漂浮在腳下,周圍綿延的山線,在快速的喘息聲裡坐在山頂,調整心跳,突然想起曾在《感官之旅》讀到:「在呼吸時,我們讓整個世界穿過身體,輕輕地醞釀,再將之釋出⋯⋯」原來在山頂就是這個樣子。

  • 09:42
  • 2,887 M
  • 23°15'45.6” N
    120°59'04.3” E
  • 12:19
  • 3,492 M
  • 23°16'54.2” N
    120°59'20.2” E
  • 13:26
  • 3,587 M
  • 23°17'3.2” N
    120°59'32.3” E
  • 14:35
  • 3,602 M
  • 23°17'05.7” N
    120°59'32.7” E
  • 17:20
  • 3,477 M
  • 23°16'56.2” N
    120°59'34.1” E

莊志維

裝置藝術創作者

Day 3

有一種藍

「要早點起床出發,趁著雲還沒翻過山的時候,進到嘉明湖。」前一晚嚮導叮嚀著,雖然心中有千萬個掙扎,但心裡想著映著藍天白雲的湖水,老天爺都賞臉給個好天氣了,如果看不到大概會留下巨大的遺憾。隨著溫水吞了一錠丹木斯,像是一項祈求儀式,保佑自己可以看到山和湖。

在身邊不斷翻騰起的白雲間走著,出現和前一天不同的景象,白枯木、圓柏、壺穴,隨後整片高山箭筍覆蓋大半個山頭,成了一望無際的墨綠色原野,雲繼續翻著山不斷地湧入,深怕再晚將會錯過清澈的天空,瘋狂地加速,湖水在我們越過一個長長的山坡後,真實且一覽無遺的在眼前。

如果有人問我嘉明湖為什麼美麗?我想我會回答:她的美麗是在不斷堆疊與追尋路上奇異的過程。我仔細地端詳山裡的湖水,像手中拿顆寶石那樣,腳步緩慢地從山谷這頭移動到另一個端點,用每一個位置看著它的變化,映照著無雲的藍天,各種沒看過的藍色在水面映照出天光,那樣純淨無暇。

  • 07:20
  • 3,375 M
  • 23°17'02.7” N
    120°59'48.9” E
  • 10:23
  • 3,375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3:16
  • 3,496 M
  • 23°17'50.7” N
    121°01'43.5” E
  • 14:02
  • 3,496 M
  • 23°17'50.7” N
    121°01'43.5” E
  • 14:41
  • 3,413 M
  • 23°17'30.9” N
    121°00'33.5” E

莊志維

裝置藝術創作者

Day 4

日光之後,恍如隔世

拉開營帳瞬間,太陽正從遠遠的雲端升起,在還來不及拿出相機捕抓的那個時候,天亮了。遠方的雲從黑暗中發亮,橘色的,隨後邊緣形成一條光帶,緩緩地出現一道火球,透過空氣,從石縫中穿過,拉長成一幅像是被影像軟體拉成高對比亮度的強烈畫面。

在3,000公尺極速往下翻過幾個山頭,遇見幾組擦身而過正在往上走的山友們,一句句加油喔,搭著重新再出現的圓柏、高山箭筍,二葉松、懸鉤子與披掛在濕氣迷霧裡的松蘿,像是倒放的短片,心裡想著,那就是我們幾天前的樣子吧。

「我活著回到地平面了。」這是下山後第一通電話的開頭。消失四天的時間,踩在人工鋪設的平面柏油道路上,似乎什麼都突然覺得過多了。而對於自己能夠走完行程,我想除了發現原來自己的身體極限比想像中的寬廣外,帶回精神裡的各式不同於過往的全感經驗,更是無法一時用任何言語可以描述的,得交給時間慢慢釋出,一點一點的放進創作裡。

  • 05:45
  • 3,472 M
  • 23°7'2.3” N
    120°59'49.1” E
  • 07:56
  • 3,473 M
  • 23°16'54” N
    120°59'20.2” E
  • 09:53
  • 2,890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0:43
  • 2,511 M
  • 23°15'2.6” N
    120°58'55” E
  • 11:30
  • 2,335 M
  • 23°14'53.3” N
    120°59'06.5” E

洪鈺堂

導演、白輻射影像創意總監

Day 1

Raw Beginner:想像的恐懼

自從知道嘉明湖採集計畫的那天開始,生活彷彿進入一場坎伯所謂的英雄旅程。久未踏入山野的我,是等待啟蒙並需歷經三幕劇的故事主角。而籌備會議後的每個週末,備齊清單上一項項裝備,更像是一種告別舒適圈的儀式、進入全新身分的誕生時刻。

多年前人生首次百岳的合歡西峰單攻,曾體會到山上的身體與平地有多大不同的落差,那樣的震撼感受多年來都深刻烙印;而當這次旅程真實上路後,心中有個念頭浮現——這趟採集除最想要觀察的主體,或許就是我的自身。好奇著每個「第一次」經驗帶給自己的原始體驗,包括第一次百岳以及這天第一次在山上過夜,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一日將歇,晚餐後無意間視線探出山屋外,察覺地平線上竟是漫天不加遮掩的星幕。上山前的恐懼,即使消減了許多自己想像出來的成分,但卻被更多明日將來的不安填滿。接下來將如何從冒險中得到啟蒙?

英雄旅程中的第二幕戲將踏進重重幽谷,每一步遠離著城市、離家愈遠,但也與真正的台灣更進一步。

  • 13:46
  • 2,270 M
  • 23°15'2.4” N
    120°58'59.1” E
  • 15:17
  • 2,669 M
  • 23° 15'12.1” N
    120° 58'57.1” E
  • 15:17
  • 2,669 M
  • 23° 15'12.1” N
    120° 58'57.1” E
  • 16:23
  • 2,730 M
  • 23°15'34.8” N
    120°59'15.0” E
  • 16:40
  • 2,887 M
  • 23°15'45.6” N
    120°59'04.3” E

洪鈺堂

導演、白輻射影像創意總監

Day 2

Raw Raw Energy:不停感覺

在山林裡很容易失去方向感,尤其是與前行的人拉開距離時。哪裡是前方? 什麼構成了路?山下,人們造路,城市因此被定義,人造規劃出來可預見的路徑。山上,目標在那裡,方向就在哪裡,而到達的方法很多,路只是前往目的的許多可能過程。

有時依靠人走出來的路引領著我們前行,有時我們則必須選擇自己的前進路徑與方法,沒有一個人的腳印是重疊的。路的暗示偶爾薄弱,沒有阻止的封閉線或橫臥的樹,很有可能就踏出一個新的途徑。

這天的重要目標是踏上稜線,回頭看著隊伍渺小的人影,在蜿蜒稜線上緩慢前行,我感受到「空間」與「安全感」兩種關係,在城市與山林自然間的強烈落差。城市裡,人被更多人包圍;而山嶽上,人是被巨大的自然包圍。風吹拂經過大地,都市文明之外,還有更廣大無限伸展的山野,這裡才是世界。不停思考著,這種每隔一陣子身體的重新啟動,是如此純粹而必要的,「要記得感覺」我不停地對自己說。

  • 08:21
  • 3,294 M
  • 23°16'17.6” N
    120°59'12.3"E
  • 08:50
  • 2,887 M
  • 23°15'45.6” N
    120°59'04.3"E
  • 09:05
  • 2,887 M
  • 23°15'45.6” N
    120°59'04.3"E
  • 10:56
  • 3,338 M
  • 23° 16' 30.3” N
    120° 59' 8.2"E
  • 11:17
  • 3,492 M
  • 23° 16'54.2” N
    120° 59'20.2"E

洪鈺堂

導演、白輻射影像創意總監

Day 3

Let 'Em In:山的節奏

行進間,體會著在山裡一切回歸「前數位」的類比生活,包括感知,也從各種屏幕、社群上,完全轉移專注在感受身體與環境的互動。登頂三叉山回程不知不覺間,我逐漸取得某種持續運作而舒適的協調節奏,找到了身體習慣的規律腳步。偶爾緩坡下行腳步輕快,耳邊響起了〈Let 'Em In 〉中溫暖朝氣而穩定的鼓,我哼起了前奏⋯⋯

Someone's knockin' at the door
Somebody's ringin' the bell
Do me a favor
Open the door and let 'em in

或許在 42 年前,披頭四解散後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另外組成的 Wings,早已輕鬆唱出了道理——發現什麼就讓他「進來吧」。邊哼著,突然意識到自己嘴角的淺笑。這夜又是另一個「第一次」,在與滿天繁星陪伴下夜宿帳篷,地面華燈不是人造,而是一雙雙偶然間反射頭燈亮光的水鹿眼睛,以及山屋外一頂頂帳篷隱約透露出的微弱燈光。大片銀河下的我,開始有些捨不得。

  • 06:34
  • 3,352 M
  • 23° 17'3.4” N
    120° 59'49.4"E
  • 08:09
  • 3,345 M
  • 23° 17'34.2” N
    121° 0'42.6"E
  • 08:20
  • 3,345 M
  • 23° 17'34.2” N
    121° 0'42.6"E
  • 11:19
  • 3,358 M
  • 23° 17'42.7” N
    121° 2'0.4"E
  • 13:50
  • 3,496 M
  • 23°17'50.7” N
    121°01'43.5"E

洪鈺堂

導演、白輻射影像創意總監

Day 4

Life in the raw:重新生活

第四天是連續下行,前三天腳步累積的高度,將一口氣反方向走完。想到這點,除了不禁腿軟,對於眼前風景即將成為人聲喧囂的城市,竟也感到些許不安。我逐漸可以理解為什麼 Jean-Marc Vallée 《 Wild 》裡的瑞絲薇斯朋,可以在1,100哩的太平洋屋脊步道,透過身體實踐尋回自己。

在山上,面對自然,我們的身分只有一種。而在社會中,我們則各自有著不同的身分,生活是否因而被某種期待定義著?我也想像她一樣,撕去已走過的嚮導書頁,告別那些用不著的,輕裝上路。

穿越最後的林道,返回2,300公尺的入口,最先發覺不同的是逐漸明顯的人語聲,直到回到車上,才意識到所謂恍如人世。

回味著四天以來,從想像恐懼、意識身體裡外風景的關係、尋找協調的節奏,到記住行走的感覺。海拔、稜線、背囊重量與路上風景,跟隨每一個腳步逐漸輕快,也增加更多情感重量。山上或城市,生活一直是真正的荒野,我們只能自己嚮導。

  • 06:03
  • 3,352 M
  • 23° 17'3.4” N
    120° 59'49.4"E
  • 06:20
  • 3,352 M
  • 23° 17'3.4” N
    120° 59'49.4"E
  • 07:45
  • 3,468 M
  • 23° 16' 56.2” N
    120° 59' 32.8"E
  • 07:48
  • 3,468 M
  • 23° 16' 56.2” N
    120° 59' 32.8"E
  • 11:23
  • 2,335 M
  • 23°14'53.3” N
    120°59'06.5"E

吳孝儒

產品設計師、PiliWu-Design 負責人

Day 1

進入野性的入口

「我們現在正式進入野性的入口了!」嚮導普魯圖說著。這是我第一天聽到最吃驚的話了,剛才不是已經走了很久了嗎?我已經快沒有力氣了,怎麼現在才正要開始爬?心裡一連串鬼叫,只見旁邊詹大哥快步前進,不到十分鐘,他已消失在森林霧氣之中⋯⋯

經過一連串的森林與階梯,我不斷期待下一次休息定點的到來。反覆許久,在樹林中發現了一頂紅色的屋頂。抵達時我用盡力氣解開後背包,只想趕快地坐下把水袋中的水一口喝完。

太陽下山後周圍瞬轉為黑暗,驚覺所有光線都必須由自己的頭燈所指亮,在摸黑攤開行囊時,廚房傳來香氣,這大概是我當兵以來少有的飢餓感,並且衝動地想馬上吃到熱騰騰的飯。這在黑暗寒冷的夜裡是一件多麽奢侈的事,伴著一整片美麗的星空,心想「難怪大學時大家都傳說登山社可以馬上交到女友。」畢竟這一切都好值得跟親愛的人分享!

  • 13:39
  • 2,428 M
  • 23°14'59.7” N
    120°59'2.1” E
  • 14:38
  • 2,587 M
  • 23°15'9.7” N
    120°58'55.1” E
  • 14:52
  • 2,669 M
  • 23°15'12.1” N
    120° 58'57.1” E
  • 16:23
  • 2,730 M
  • 23°15'34.8” N
    120°59'15.0” E
  • 18:11
  • 2,909 M
  • 23°15'45.6” N
    120°59'04.3” E

吳孝儒

產品設計師、PiliWu-Design 負責人

Day 2

我的堅果被老鼠吃了!

醒來發現自⼰攜帶的乾糧免費贈送給山屋的主⼈了。輕微高⼭症頭痛加上清晨為了趕路的長輩騷動聲,實在是睡不怎麼著。 途中還上了一次廁所,無法相信放置於睡袋旁用密封袋封住的堅果,被咬了幾個⼤洞,被掃劫⼀空,不禁讚嘆野性力量的強大。

經過第⼀天理解了爬山需要熱量與⽔分的重要性,光吃個巧克⼒就能讓自⼰再向前跨上個好幾步,⼆話不說就跑去把⽔裝滿。

今天的任務是要攻上向陽⼭山頂,拿下人⽣中第一座百岳,嚮導說距離比第一天更遠,爬升也會更陡些,想到腿就軟了⼀半。過程中經過⼀層層的爬升挑戰,換上了登頂包繼續直攻向陽⼭山頂,可能因為體力下滑與不習慣接近垂直的岩⽯路線,我落後了⼀大段。「加油啊霹靂!快到了!」取中哥對我呼喚著,突然間我踢到石頭跌了個大跤⋯⋯自認在城市裡走路很快做事也追求效率的我,竟然在山中是如此地緩慢不堪,我想這就是詹大哥所說的「試著尋找⾃⼰與山裡的節奏吧」。

  • 6:37
  • 2,882 M
  • 23°15'45.3” N
    120°59'4.7” E
  • 12:19
  • 3,492 M
  • 23°16'54.2” N
    120°59'20.2” E
  • 13:26
  • 3,587 M
  • 23°17'3.2” N
    120°59'32.3” E
  • 14:28
  • 3,602 M
  • 23°17'04.6” N
    120°59'32.6” E
  • 14:52
  • 3,350 M
  • 23°17'02.7” N
    120°59'48.9” E

吳孝儒

產品設計師、PiliWu-Design 負責人

Day 3

風景還是明信片?

「你們都習慣把台灣踩在腳下,這次換給台灣踩一下!」詹偉雄大哥在晚飯後於暖爐邊講了這句話,是我行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話。

第三天是我這趟最疲累的一天,因為在海拔 3,000 公尺以上,前一天睡覺時的高⼭反應又讓我喘不過氣來,外加要一路爬到嘉明湖,再上另一座百岳三叉⼭,跌跤的傷⼝⽤力時仍會隱隱作痛,所以一早就有⼼理準備,今日對我來說是⼀場硬仗。好在詹大哥也發現虛弱的我,希望先讓我走前頭壓一下隊伍,沿路也向我講解如何更省力地行走與尋找爬⼭的節奏。

當嘉明湖漸漸浮現眼前,那個瞬間我反⽽原地倒下欣賞這個⽤生命換來的寶物。「過程是風景,結果是明信片」這句蛋堡幾年前寫的歌詞瞬間在我腦中飄過,此刻我才真實地體悟,因為視覺與身體感受到的風景,不管用再多畫素再好的照片都無法完全詮釋,如果沒有這幾天的過程,相機拍到的嘉明湖也不過是明信片裡的一片池塘罷了。

  • 08:27
  • 3,345 M
  • 23°17'34.2” N
    121°0'42.6” E
  • 09:13
  • 3,392 M
  • 23°17'39” N
    121°1'22.1” E
  • 09:53
  • 3,375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3:12
  • 3,489 M
  • 23°17'50.9” N
    121°1'43.6” E
  • 13:37
  • 3,503 M
  • 23°17'49.9” N
    121°1'43.2” E

吳孝儒

產品設計師、PiliWu-Design 負責人

Day 4

下了山最想做的事

天財是這次嚮導中的奇葩,他除了是⼾外植物小百科,腳程⾶快,在定點開始堆砌一座⼜一座的「石頭禪」。下山時我問了許多人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大部分都是「洗澡」「吃⼤大餐」「喝珍奶」「回工作訊息」等等,只有嚮導天財思考了十秒後回答我「上⼭吧!我想我應該有低山症!(笑)」哎呀,這完全就是與我完全相反的人啊!路途上有⾼⼭反應的我,完全無法理解有這樣的答案。

下⼭過程意外地比我想像得難上許多,時間也意外漫長,當你愈去紀錄途中標記的公⾥數時,時間則是會愈走愈慢。有趣地是,完全不敢相信自⼰竟然走了這麼多奇怪的階梯,越過許多完全不知道如何下去的岩石,讓第⼀天模糊的記憶又被組織了起來。

雖然我依舊還是最後⼀名,因為我錯過了下⼭的捷徑,多走了幾百公尺,但老實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很開⼼我沒有發現捷徑,心中多了分踏實感。

  • 05:49
  • 3,352 M
  • 23°17'3.4” N
    120°59'49.4” E
  • 06:51
  • 3,383 M
  • 23°17'4.4” N
    120°59'50.4” E
  • 07:56
  • 3,496 M
  • 23°16'53.8” N
    120°59'20” E
  • 11:08
  • 2,385 M
  • 23°14'54.2” N
    120°59'4.6” E
  • 11:18
  • 2,379 M
  • 23°14'54.2” N
    120°59'4.6” E

陳瑞淩

規劃員

Day 1

從池上出發往登山口將近兩小時的車程,一路上山路搖擺、收訊斷續,參與 Raw Trip 的設計師、藝術家、編輯者、社會觀察家、攝影師與規劃員們似乎也開始逐漸鬆脫原有的身分,成為「一起上山的人」。我們在出發前先謝謝山,並謝謝來到這裡的自己,旅程開始。

出發後開始忙著走路、問自己很多問題:我為什麼在這裡、還要走多久⋯⋯行走過程中慢慢建構從前別人口中的「登山」是怎麼一回事,像一個新生兒從零建立與自己、與人、與物、與世界的關係。得學習如何跟身後的水瓶和平相處、學習何時要脫外套不讓自己流汗,又或休息過了幾分鐘要添外套才不會著涼、停留不超過多久才能保持身體熱度應付下一段路,跟前後的人要隔多遠是剛好舒服的距離、腳痠的時候要怎麼省力走、登山杖要怎麼成為助力而不是阻力、怎麼為下一個跨距做準備、如何忘掉努力享受現在的呼吸。第一天腦袋還是很多運轉跟對話在支配著身體。

  • 10:48
  • 0 M
  • 23°07'34.6” N
    121°13'10.1” E
  • 11:11
  • 420 M
  • 23°08'07.1” N
    121°06'59.3” E
  • 13:08
  • 2,389 M
  • 23°15'13.1” N
    120°59'6.6” E
  • 15:03
  • 2,669 M
  • 23°15'12.1” N
    120°58'57.1” E
  • 15:03
  • 2,669 M
  • 23°15'12.1” N
    120°58'57.1” E

陳瑞淩

規劃員

Day 2

還好有帶耳機,昨晚在大通舖的山屋內順利靠著 Max Richter 的 Sleep 隔絕登山團的打呼聲,掉進黑洞般睡著,除了半夜起床上廁所很怕遇到黑熊外,還算是個安穩的夜晚。

第二天有了餘裕觀察身邊的人,可能跟個性有關,一向喜歡當個旁觀者不說話只凝視,看看能否感受到別人最真實的狀態。這次上山採集剛好也被分派到任務每天要拍影片,正好就創造了許多光明正大凝視隊友的時刻,特別有趣。

可能是早上曬太陽有用,氣喘吁吁但還是順利爬上人生第一座百岳向陽山,3602 m這個要特別在日誌記錄下來。昨天問詹偉雄大哥「明天會比今天難很多嗎?」「你今天覺得累啦?」「還⋯⋯可以」,經過今天登頂之後,應該會開始愈來愈相信人的身體是有潛能的。然後每天回山屋最期待的就是看嚮導們煮飯,他們可以從 2 0幾公斤的登山包裡變出厲害的晚餐,很驚訝有一群人在世界上生活的方式很不一樣、很酷。

  • 09:19
  • 2,887 M
  • 23°15'45.6” N
    120°59'04.3” E
  • 10:31
  • 3,338 M
  • 23°16'30.3” N
    120°59'8.2” E
  • 14:29
  • 3,477 M
  • 23° 16'56.2” N
    120°59'34.1” E
  • 17:14
  • 3,372 M
  • 23°17'1.7” N
    120°59'50.3” E
  • 19:02
  • 3,350 M
  • 23°17'02.7” N
    120°59'48.9” E

陳瑞淩

規劃員

Day 3

今天五點半自然醒,觀察到身體開始隨著日出日落醒來睡去,精神上有一種順應自然、飽滿的感覺。經過昨晚在山屋管理室的爐邊哲學課,詹偉雄大哥說:「那些殺不死你的只會讓你更堅強。」今天身體好像升級了一些些。

今天觀察到,當身體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步路,摒除多餘思考,沒有慾望,什麼都不需要的時刻感到最無堅不摧。只需要跟山的沉靜及自己的呼吸相處,這樣的時刻更能感受到個人的存在。我想這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以距離取代時間線性的去熟悉化狀態,會是下山後感到眷戀的事情吧。

今天的重點是嘉明湖跟第二座百岳三叉山,為了看到清澈的月亮鏡子,我們必須趕路前進。大哥跟取中的腳程真的很快,到的時候他們已經在環湖一周,從山坡往湖面看,小小的人跟巨大的湖面形成強烈視覺對比,腦中的記憶資料庫又新增了一筆,在山上,認知與感知的邊界是不斷被拓展的,儘管累得像狗一樣。

  • 05:11
  • 3,372 M
  • 23°17'03.3” N
    120°59'49.0” E
  • 10:23
  • 3,375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1:35
  • 3,375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3:12
  • 3,489 M
  • 23°17'51” N
    121°1'43.6” E
  • 13:16
  • 3,489 M
  • 23°17'51” N
    121°1'43.6” E

陳瑞淩

規劃員

Day 4

今天是 Raw Trip 的最後一天,我們要從留宿的嘉明湖避難山屋一路下到登山口,下降 1,000 公尺的路上由於要趕出口管制時間,其實走得很忙沒有多想什麼,只是純粹重新凝視走過的路,並感覺到隨著旅程慢慢在終結,有個什麼開始在我這個人裡頭產生變化,這個經驗太全新暫時無法被理解與詮釋,又或許它本來就是在我裡頭未知的「什麼」。

回程有段路跟著嚮導天財、普魯圖走,不曉得為何開始聊起關於時間、關於自由、關於為什麼來爬山,事後天財說上山的時候五感會很打開,山會跟他講很多事情,包含剛剛的對話或許也是山要給我們的訊息。

  • 05:59
  • 3,472 M
  • 23°17'03.3” N
    120°59'49.0” E
  • 07:57
  • 3,468 M
  • 23°16'56.2” N
    120°59'32.8” E
  • 11:30
  • 2,335 M
  • 23°14'53.3” N
    120°59'06.5” E
  • 14:28
  • 0 M
  • 223°7'18.8” N
    121°12'51.8” E
  • 16:47
  • 0 M
  • 23°7'28” N
    121°13'5.8” E

鄭宜昀

規劃員

Day 1

節奏

此行對許多同行夥伴來說都是第一次的經驗,言語間,能感受到大家的緊張。想起自己第一次爬玉山時也是一樣有又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同行的丹麥朋友出發前教我爬山的三個要點:一、行進間熱的話就要馬上脫衣服,二、要補充水分,三、找到自己的節奏步伐向前。

每個人體能都不同,有人比較緩慢,有人小心翼翼,有人步伐比較快,慢的人難免緊張趕不上團隊。為了讓第一次爬山的同伴們放鬆心情,我便分享了自己在國外跟其他朋友一起爬的時候,我總是最後一個,並沒有特別加快腳步,而是試著調整我的呼吸與步伐,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往前進。然後在不同的休息地點相聚,再繼續前行。

「我已經在三小時前就抵達拉!還在中間休息了一個小時都等不到你們 。」詹偉雄大哥腳程健步如飛,我們在後頭「採集」靈感,不知不覺就到了傍晚,雖然緩慢,但依舊順利的抵達向陽山屋,開始期待著晚餐的時刻。

  • 13:39
  • 2,428 M
  • 23° 14'59.7” N
    120° 59'2.1” E
  • 14:36
  • 2,587 M
  • 23°15'9.7” N
    120°58'55.1” E
  • 15:08
  • 2,669 M
  • 23°15'12.1” N
    120°58'57.1” E
  • 15:35
  • 2,799 M
  • 23°15'26.6” N
    120°59'17.2” E
  • 17:10
  • 2,887 M
  • 23°15'44.2” N
    120°59'10.0” E

鄭宜昀

規劃員

Day 2

對話

暴露在大自然裡,每個人都很赤裸,無關背景,或身分地位,就是最真實的自己。身體總是很直接的跟自己傳達著一些訊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都比在城市裡更加靈敏。一路上詹大哥直說著希望這趟旅程可以磨練大家的心智,但因為路線輕鬆,好像沒逼到大家。

「心跳從手中傳來,好像握著自己的心臟,耳朵只能聽見心跳與呼吸聲,腳像被鏈上 20 公斤的鐵球,每次抬起腳,盡了全力也只能前進半步。」想起上一次爬黑色奇萊的路線,對我來說也許就是詹哥所謂的磨練心智的路線。那一路上我不停地感受到身體與自己的對話,自己與環境的對話。濕度,溫度,高度。用很強烈的方式告訴我身體與環境的狀況,生理與心理的搏鬥。

這次嘉明湖的路線,因為相較之下比較輕鬆,便能好好欣賞在我們兩旁的山岳,不同海拔上的植被,生態。在博學多聞的嚮導介紹下,也更認識了身邊的一草一木,遠眺的山岳名稱。

  • 08:18
  • 3,294 M
  • 23°16'17.6” N
    120°59'12.3” E
  • 08:19
  • 3,294 M
  • 23°16'17.6” N
    120°59'12.3” E
  • 11:42
  • 3,492 M
  • 23°16'54.2” N
    120°59'20.2” E
  • 13:15
  • 3,587 M
  • 223°17'3.2” N
    120°59'32.3” E
  • 17:03
  • 3,372 M
  • 23°17'1.7” N
    120°59'50.3” E

鄭宜昀

規劃員

Day 3

同伴

輕裝出發,我們距離嘉明湖更近了。從山屋往嘉明湖的路程因為有許多的陡下,讓大家不禁緊張回程的爬坡會有多辛苦,但仍舊一步一腳印前進。終於在繞過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後,抵達了嘉明湖。湛藍的天空倒映在嘉明湖裡,盆地似的湖靜靜地被山給環抱著。嚮導們用登山杖當柱子撐起了天幕遮陽。莊志維從山坡的另一邊一頭走下來分享著:如果沿著山坡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湖,它會映出不同的顏色,更美的藍。

回程我們往山叉山的山頂走去,因為是一等三角點,展望的視線非常遼闊,可以俯視峽谷與群山,甚至雲海,讓在場的大家驚嘆不已。原因已經是第三天所以大家顯得有些疲憊,但是能看到如此壯闊景色,也感到值得了。

往山屋方向回程是這趟旅程最考驗的時刻。我先是以較快的腳程往前走,但走一段路後便放慢腳步希望與大家同行。我想,雖然自己一個人走可以走很快,但與大家一起走,才會有更多有趣的故事以及更深刻的回憶。

  • 06:01
  • 3,372 M
  • 23°17'03.3” N
    120°59'49.0” E
  • 07:49
  • 3,345 M
  • 23°17'34.2” N
    121°0'42.6” E
  • 07:59
  • 3,345 M
  • 23°17'34.2” N
    121°0'42.6” E
  • 09:45
  • 3,375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1:44
  • 3,375 M
  • 23°17'42.7” N
    121°2'0.4” E

鄭宜昀

規劃員

Day 4

恐懼來自於無知

旅程到了最後一天的時候總是會想起第一天。

我想起一開始我也是害怕嘉明湖的,因為與我同行爬黑色奇萊山的嚮導告訴我,嘉明湖一開始就是陡上更難爬;過去在爬黑色奇萊的經驗帶給我極大的震撼,因此雖然我並非新手,但對於嘉明湖感到緊張。有幾位同伴則是因為第一次而感到緊張害怕,所以帶了許多食物、藥品,買了最棒的裝備等,都是希望這次的旅程可以安全歸來。

這件事讓我整趟路程不停反覆想著「無知」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因為無知所產生的恐懼,會讓登山者更謹慎準備萬全,對戶外用品店來說會增加收入。現實層面,因為我也多次因為無知而去做別人認為做不到或是不敢做的事情。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累積,希望每一次在面對無知的恐懼時,能夠找出答案,並且勇敢面對挑戰。

回到登山口,大家精疲力竭地拍了抵達平地的照片,將滿載回憶的背包丟上車,我們漸漸駛離了山頭,並期待下一次的再訪。

  • 05:49
  • 3,352 M
  • 23°17'3.4” N
    120° 59'49.4” E
  • 16:30
  • 0 M
  • 23°07'28.0” N
    121°13'05.8” E
  • 6:37
  • 0 M
  • 23°07'28.0” N
    121°13'05.8” E
  • 17:34
  • 0 M
  • 23°07'34.9” N
    121°13'10.2” E
  • 17:35
  • 0 M
  • 23°07'34.9” N
    121°13'10.2” E

陳敏佳

平面、動態攝影師

Day 1

小時候的夢想

在登山口宣導防熊教育的國威,看起來和藹可親,我帶來孝敬他的咖啡豆竟也蒙他喜悅,我經常想到,有沒有機會跟他們一樣在嘉明湖沿線的山屋工作體驗一下,畢竟小時候有一個夢想叫做「擔任國家公園管理員」,現在知道那個叫做巡山員,會遇到山老鼠,很危險。

很高興領隊普魯圖信守承諾,請立人準備背架,我的攝影器材與後勤用品都請他代背,總共三包條狀物,被妥善的固定在鋁架上。到了向陽山屋,管理員元植讓我進入管理室使用桌椅,較精密的器材也可收在管理室內,原來擔心的場地問題馬上解決,覺得很安心,能順利工作無後顧之憂要感謝每位協助的戶外工作者。

我們的行程很軟爛,表定睡到天亮再起床,其他室友也不意外的在半夜起床打包出發,不意外的發出很多聲音,不意外的強力頭燈到處掃射,即使吃了安眠藥再睡也擋不住這種攻勢,陪著他們的起床行動醒來,看著他們的離去再嘗試繼續睡。

  • 14:57
  • 2,334 M
  • 23° 14'51.7” N
    120° 59'8.4” E
  • 13:32
  • 2,389 M
  • 23°15'13.1” N
    120°59'6.6” E
  • 15:13
  • 2,669 M
  • 23°15'12.1” N
    120°58'57.1” E
  • 15:56
  • 2,799 M
  • 23°15'26.6” N
    120°59'17.2” E
  • 16:15
  • 2,830 M
  • 23°15'44.2” N
    120°59'10.0” E

陳敏佳

平面、動態攝影師

Day 2

山上的文化

跟著天財一起走,終於把松、紅檜、柳杉、鐵杉、冷杉弄清楚,藉由葉子來分辨最準確,樹的外觀跟人一樣,平平都是人,外觀體態可以相差十萬八千里。學植物的人胸前經常掛著望遠鏡,為了就是觀察樹上的葉子,聽說大師都是用 Leica 望遠鏡,跟攝影師一樣嘛。

午餐時間,隊友的乾燥飯沒有熱水可沖泡,我表明可以提供現煮熱水,他們呈現很文明的矜持,「盧」了好久才來領取熱水。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習慣了(可能是)山上的文化,有人分享的時候樂意拿取,需要幫助的時候儘管開口,有能力的時候多多幫助人、供應別人,因為兩種角色不時會互換,都要很習慣。

晚上大家就寢之後,我去附近的山頭測試赤道儀拍攝星空,心得是簡易赤道儀誤差真大、光害還是嚴重,本來想拍的東西怎麼辦?

  • 11:16
  • 3,354 M
  • 23°16'30.6” N
    120°59'8.5” E
  • 11:24
  • 3,355 M
  • 23°16'37” N
    120°59'8.5” E
  • 13:52
  • 3,496 M
  • 23°16'54.1” N
    120°59'20.1” E
  • 14:22
  • 3,477 M
  • 23°16'56.2” N
    120°59'34.1” E
  • 21:49
  • 3,350 M
  • 23°17'02.7” N
    120°59'48.9” E

陳敏佳

平面、動態攝影師

Day 3

無光害宇宙

昨夜睡得很不安寧,隔壁兩間帳篷是一支商業隊伍,半夜就醒來敲敲打打煮飯洗鍋分公糧,講話很大聲,後來還發現他們把廚餘倒在營地階梯上,強力敲擊聲就是在清鍋子。在山上,很不幸的這是常態,爬山不一定會改變人什麼。

早上出發之後,才若有所悟的想到可以留在嘉明湖等天黑,速速告訴取中、領隊立人這個想法。結果嚮導們決定一人留下支援我,且搜刮了帳篷、爐具、行動糧、泡麵等物資。

為了觀察入夜拍攝點,我在附近山坡散步,沒想到往下一望看到好幾群動物在覓食,嗶叫一聲之後一群水鹿轉頭看我,定格兩秒之後跑掉。過幾秒又一聲「嗶」,再一群水鹿轉頭、定格、跑掉,反覆好幾次,由近而遠,那個情景讓我大笑好久。原來嘉明湖這邊都是人,另一邊都是動物。

難得在一個地方什麼事都不幹就等天黑,眼前冰斗湖、銀河、還有窩成一團的金牛座昴宿星團,我這粒宇宙塵埃即使這麼渺小,還是可以享受眼前這一切,跟湖岸對面山坡的水鹿山羊一樣。

  • 08:21
  • 3,345 M
  • 23°17'34.2” N
    121°0'42.6” E
  • 11:12
  • 3,358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1:34
  • 3,375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5:32
  • 3,361 M
  • 23°17'43.7” N
    121°1'59.8” E
  • 18:03
  • 3,376 M
  • 23°17'42.7” N
    121°2'0.4” E

陳敏佳

平面、動態攝影師

Day 4

感謝嚮導們

跟天財下山時聊到穿雨鞋的問題,他說很多原住民協作因為不容易在爬山過程中經常休息讓腳透氣,很容易有相關的疾病。我才想到前三天我也忙到一直穿著雨鞋,明明有帶營地用的拖鞋可以讓腳好好休息,結果都是睡前才有時間脫掉雨鞋。

爬山加上工作真的很忙,會把所有時間塞滿。我不但忘了換營地鞋,也經常忘了喝水,就是忙著採集、紀錄、手機拍攝、山屋簡易攝影棚拍攝⋯⋯如果沒有盡責的嚮導測量含氧量、心跳,身體真的會壞掉,發生意外的機率也會高很多。幫我背攝影後勤器材以及過夜裝備的立人非常負責,到山屋之後會幫我把貴重的物品直接交給管理室,他再去忙做飯。我曾經遇過協作把我的裝備散落各處,要自己分頭去問人、找東西的情況,知道這麼認真的態度不是理所當然。

有人稱讚我拍的照片很美,我都會說要感謝嚮導們,這不是謙虛,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忙,我光是在山上找電池、找湯匙就忙不完了,根本不會有心情跟時間認真拍照。

  • 07:15
  • 3,135 M
  • 23°16'57.4” N
    120°59'43.4” E
  • 07:31
  • 3,468 M
  • 23°16'56.2” N
    120°59'32.8” E
  • 09:36
  • 2,890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0:49
  • 2,511 M
  • 23°15'2.6” N
    120°58'55” E
  • 10:58
  • 2,507 M
  • 23°15'2.6” N
    120°58'55” E

李取中

週刊編集總編輯

Day 1

爬山的運氣

這次不是第一次上山了,今天會覺得這次節奏跟我過去爬的節奏差滿多的。因為之前通常會持續走八到十個小時,像現在只有走四個多鐘頭以內,整個在體能的極限上,讓我到山上沒有特別感覺到累。也可能有一些經驗的關係。

這次很幸運的是,天氣真的都很好,過去有一年,每爬必下雨,那一年好像去四次還五次,每次都提前撤退,那一年爬山運氣很不好,上去之後只要預期後面是下雨的天氣,氣候開始變化了我們通常都選擇下山。因為我們登山的目的主要不是登頂或蒐集百岳,如果遇到下雨的狀況會有一些安全上的疑慮,體力的負荷也會很重。另一個原因是,你大概就看不到什麼,光是要完成這個行程就相對難,你說要觀察什麼東西也會是困難的。

  • 12:34
  • 2,334 M
  • 23°14'51.7” N
    120°59'8.4” E
  • 16:17
  • 2,830 M
  • 23°15'44.2” N
    120°59'10.0” E
  • 16:24
  • 2,833 M
  • 23°15'44.2” N
    120°59'10.0” E
  • 16:32
  • 2,887 M
  • 23°15'45.6” N
    120°59'04.3” E

李取中

週刊編集總編輯

Day 2

箭竹

從向陽山屋一路上來都還沒看到箭竹,然後再往上大概三千公尺左右,箭竹林感覺比較多了,那時候感覺,誒,好像碰到老朋友那種感覺。箭竹林其實在登山的時候很令人印象深刻,然後就會想起第一次登山都在箭竹林裡面。那一趟是我的第一次登山,跟這一次登山對箭竹林的感受很不一樣。

我第一次登山老實說我印象沒有那麼深刻,只是覺得我不斷在走路爬上爬下,可能到一個點之後豁然開朗之後可以看到一些東西,但這次沿途是非常開闊的,所以我覺得整個心境上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 07:32
  • 2,887 M
  • 23°15'45.6” N
    120°59'04.3” E
  • 11:54
  • 3,492 M
  • 23°16'54.2” N
    120°59'20.2” E
  • 14:46
  • 3,477 M
  • 23°17'05.7” N
    120°59'32.7” E
  • 17:20
  • 3,372 M
  • 23°17'1.7” N
    120°59'50.3” E
  • 20:45
  • 3,372 M
  • 23°17'02.7” N
    120°59'48.9” E

李取中

週刊編集總編輯

Day 3

冰斗湖

因為要來嘉明湖之前要做功課,講那個冰斗湖的形成過程。會想要去想像說以前如果這整個都是冰川在流動的時候那個冰它是怎麼去走的,然後到這邊,那邊是算是它的出口,到這邊我自己隱約覺得應該是那個凹陷的地方,感覺是這邊衝過去之後然後從哪邊下去,形成一個凹槽。融化之後就形成現在的樣子。覺得好像滿奇妙的。

  • 07:49
  • 3,400 M
  • 23°17'10.9” N
    120°59'59.9” E
  • 09:17
  • 3,392 M
  • 23°17'39” N,1
    1°1'22” E
  • 13:14
  • 3,489 M
  • 23°17'50.9” N
    121°1'43.6” E
  • 17:28
  • 3,370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8:32
  • 3,375 M
  • 23°17'42.7” N
    121°2'0.4” E

李取中

週刊編集總編輯

Day 4

湖邊的夜晚

這一次最深刻的體驗,是嘉明湖選擇留到晚上,我覺得那是很特別的經驗,不過的確有風險性。雖然有一個人留守在帳篷,但其實入夜之後完全看不到方位,我們一度是找不到我們的帳篷是在哪裡,只看到那邊有燈光在閃,才知道帳篷方向在那邊。如果是在一個人的狀況下,或是完全沒有頭燈真的滿危險,所以頭燈真的很重要,不管會不會用到,最好隨身都帶著。

這次剛好是輕裝所以很多東西我都有帶,毛帽、風雨衣,入夜之後都算是保命的重要物件,太陽下山後溫差大的時候會用上。當然也是因為這樣才可以看到一些平常比較不能夠去看到的景象和體驗。"

  • 08:51
  • 3,300 M
  • 23°16'45.1” N
    120°59'07.6” E
  • 08:52
  • 3,300 M
  • 23°16'45.1” N
    120°59'07.6” E
  • 09:06
  • 3,212 M
  • 23°16'08.7” N
    120°59'13.9” E
  • 09:53
  • 2,890 M
  • 23°17'42.7” N
    121°2'0.4” E
  • 14:29
  • 0 M
  • 23°7'18.8” N
    121°12'51.8” E

詹偉雄

文化社會學研究者

Day 1

身體會知道

大家上山來從開始走路,開始碰到樹,開始碰到動物,開始摔一跤,然後開始感受到高度的變化,或是感受到眼前的景物,它的隱沒,它的出現、閃現其實都很劇烈。其實每一個人的身體會有不同的感受。我那時候跟隊員講說,到了嘉明湖那一邊的話你們身體應該受到一些比較基礎運動量,身體會「被台灣稍稍地踩一下」。

可以踩了一下之後,到那一刻,你看到湖邊,那是台灣的一個高山湖泊,你自己可以想想看你的身體到底知道了什麼。

現象學在講「此在」的時候,希望我們的人生與生活是不要 follow 在一個不自覺的規則裡面,如果要掌握「此在」的話,時時刻刻就要動用身體、各種感官的細胞,或觸角去掌握那個外在世界的變化,你才能達到那一刻、自然跟你完成了一種詩意的連結。

  • 14:57
  • 2,668 M
  • 23°15'18” N
    120°59'0.2” E
  • 15:00
  • 2,667 M
  • 23°15'18.1” N
    120°59'1.4” E
  • 15:02
  • 2,668 M
  • 23°15'19.1” N
    120°59'2.4” E
  • 15:08
  • 2,681 M
  • 23°15'19.6” N
    120°59'7.3” E
  • 15:22
  • 2,750 M
  • 23°15'23.8” N
    120°59'15.4” E

詹偉雄

文化社會學研究者

Day 2

關於真實

我在前面等隊友爬上來的時候,那一刻我有聽到一種風聲,風在身邊湧動,可是錄不下來,可是身體是聽到聲音的,那不是耳朵聽到的聲音,是風在我周邊產生氣流,我的身體、耳朵、皮膚共同產生聽到的。

我問嚮導立人有沒有聽到這種風聲,他說他也有,可是風聲我們用錄音器材錄不下來,但它又無比真實對不對?很弔詭的是現代世界裡,我們沒法拍下來、錄下來就不是真的。可是現象學一直告訴我們,這個才是真的。最終它會成為我們生活世界裡面各式各樣行動的來源。

  • 09:46
  • 3,338 M
  • 23°16'30.3” N
    120°59'8.2” E
  • 11:02
  • 3,602 M
  • 23°17'3.4” N
    120°59'32.9” E
  • 16:19
  • 3,372 M
  • 23°17'2.1” N
    120°59'49.6” E
  • 16:19
  • 3,372 M
  • 23°17'2.3” N
    120°59'50.4” E
  • 17:18
  • 3,372 M
  • 23°17'1.7” N
    120°59'50.3” E

詹偉雄

文化社會學研究者

Day 3

將身體打開

這陣子都在爬山,這次是我最沒有在爬山的感覺。我大部分的印象就是都在吃東西喝東西。當然一方面這趟行程天氣非常好,也沒有為我的身體帶來什麼磨難。我的身體其實已經滿適應高山的生活,高差對我沒有適應問題。

把大家帶來這裡其實就是希望讓身體承受一些磨難,磨難才會讓人知道事情——覺得凍才會感覺到冷到底是什麼意思,覺得喘不過氣來才知道高度是怎麼回事,這樣身體才會慢慢打開來,才會開始知道外面的世界。回到城市的時候身體比較有能力把城市原本很習慣的事物,看到的風景、聽到的聲音、遭遇到的人,把它「去熟悉化」。

明天下山時是下坡,下坡的時候得用心的去想怎麼過那個地形,階梯要下去的時候是怎麼下法,我告訴隊員們,要讓身體慢慢,慢慢打開,使用身上各種的肌肉,在打開的過程裡你自己知道這些事情的時候,身體會有一種飽滿興奮充足的感覺,這是以前我爬山的那種體驗。

  • 05:50
  • 3,372 M
  • 23°17'2.3” N
    120°59'49.1” E
  • 09:06
  • 3,310 M
  • 23°17'38.8” N
    121°1'24.7” E
  • 09:47
  • 3,418 M
  • 23°17'37” N
    121°2'4.3” E
  • 09:50
  • 3,310 M
  • 23°17'36.9” N
    121°02'04.2” E
  • 13:29
  • 3,496 M
  • 23°17'50.7” N
    121°01'43.5” E

詹偉雄

文化社會學研究者

Day 4

晴朗時的收穫

早上開始走的時候,晨露會帶起一種很特別的植物的香氣,對我來講它可能是一種香氣啦,那是一種滿舒服的味覺隨著空氣這樣飄散,這也是我以前都沒有的,這是天氣好帶來新鮮的收穫。體力上沒有什麼太大的負擔,台灣的山就還是很壯闊很峻美。覺得自己體能變好了,常常在山裡面走了,身體狀況就自然變得比較好一點。

這次嘉明湖的經驗裡,天氣好到是我爬山經驗裡面是很少有的。可是天氣都這麼地晴朗,也就是天氣沒有帶來任何威脅,晚上覺得冷的話也沒有到達致命的地步。因為沒有下雨,大家也不會感覺真的感覺到冷。可是我覺得,在這種好天氣的裡面,自己感覺看到很多過去可能看不到的東西,我講的是說,在山裡面身體都接收很多很奇怪的訊號,譬如說,這次我走在森林裡,陽光透過那個森林的樹幹折射進來,它產生一種很立體性的景觀,我當然很久沒有經驗到了。

  • 07:28
  • 3,473 M
  • 23°16'54” N
    120°59'20.2” E
  • 07:36
  • 3,473 M
  • 23°16'54” N
    120°59'20.2” E
  • 07:56
  • 3,473 M
  • 23°16'54” N
    120°59'20.2” E
  • 14:31
  • 0 M
  • 23°7'18.8” N
    121°12'51.2” E
  • 15:53
  • 0 M
  • 23°7'18.8” N
    121°12'51.8” E
向陽山三叉山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服務中心向陽山屋嘉明湖避難山屋嘉明湖

RAW TRIP

臺東採集計畫

Raw Trip —— 臺東採集計畫為臺東設計中心回應「自然地景」的子計畫,透過導入設計與藝術創作者進行實地探勘,以設計的眼光揭露臺東潛力自然路徑。首次 Raw Trip 基地位於臺東海端鄉的臺灣第二高高山湖泊「嘉明湖」,邀請創作者踏上 6,470 年前的冰川遺跡之旅,嘗試探討臺東自然地景如何發揮其「原始性」價值,以既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山海純粹性為感知帶來啟發。透過土地將設計創作思維回歸本質,轉化為創作能量,並期待大眾由不同視角再次感受到臺東山海空的美好與價值。

Day 1

向陽登山口
2,320m

向陽山屋
2,850m

Day 2

向陽山屋
2,850m

向陽山
3,603m

嘉明湖山屋
3,350m

Day 3

嘉明湖山屋
3,350m

嘉明湖
3,310m

三叉山
3,496m

嘉明湖山屋
3,350m

Day 4

嘉明湖山屋
3,350m

向陽山屋
2,850m

向陽登山口
2,320m